『微笑教育』十六: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工作理念和目标设计(一)
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2022年2月4日,立春,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张艺谋用24节气倒计时。24届、24节气、2月4日、立春,所有的节奏都合乎天地之时、天地之书、天地之美。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方式、中国表达。几千年前老祖宗已经给我们设计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文化复兴。
图片 / 来自网络
2022年2月,微笑教育即将走完第十个年头。微笑教育在历经了“内涵、品牌、精致、美学、节奏、才情、素养、防疫、逍遥、文脉、自然”这十一个重大发展主题之后,提出“节气”的理想与信念。我们要顺应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的共鸣,解读微笑教育十年来的存在与时间。
廿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令,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牧歌中依时而作,赋时节以诗歌,予岁月以文明。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等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廿四节气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吟唱微笑教育十学年的牧歌,就是我们十年的寻根之旅:
第一学年(2012):悄然孕育,初具端倪;
第二学年(2013):蓝图绘就,家园情怀;
第三学年(2014):遥望彼岸,正见正行;
第四学年(2015):为校庆生,接受评估;
第五学年(2016):内涵发展,形成品牌;
第六学年(2017):精致追求,美学画面;
第七学年(2018):节奏律动,才情蕴藉;
第八学年(2019):核心素养,防疫抗疫;
第九学年(2020):逍遥自在,文脉探求;
第十学年(2021):自然之道,光阴节气。
十年之旅,微笑教育一路浅吟低唱,于园岭东部演绎出其特有的节气。如果说,节气是中国人生存和成长的节点,是中国人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是中国文化中的时间哲学;那么,这十年,在这个小小园子经历过的每一个发展主题,就都是我们生存和成长的节点,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是我们微笑教育的时间哲学。
【工作理念】
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们提出微笑教育“节气”的理想与信念,就是要回顾微笑教育的存在与时间;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们提出微笑教育“节气”的理想与信念,就是要讲微笑文化的时间简史。
(一)春
立春(2022.2.4)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唐 •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一千多年前,罗隐所记录的唐朝,那年立春是正月初七;一千多年后,我们所在的2022年,正月初四立春。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真是厉害,千年来,误差也只有三天。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文化设计下生存,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通过十年的文化设计,整体上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自圆其说而又自我更迭。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设计、教育就是系统、教育就是更迭。
雨水(2022.2.26)
图片 / 来自网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雨水,是春季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情况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不知是杜甫生命中哪一年的雨水,他夜不能寐,他静静地聆听耳边掠过的春风,不一会儿,他又听见淅淅沥沥的小雨声。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像下了一场十年的小雨,每一年开学初,微笑雨都会如期而至, 于细微处、于无声中,慢慢润泽孩童。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微、教育就是慢、教育就是润。
惊蛰(2022.3.5)
图片 / 来自网络
“春雷响,万物长。”
——民间俗语
惊蛰,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不知道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日子里,谁第一个听到第一声春雷,便听到了万物就此生长的呼唤。这一声惊雷,一声呼唤,从远古一直响彻到今天。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于每个春天的节点上,如期呼唤孩子们归来,在小小的园子里做大大的梦。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节律、教育就是律令、教育就是呼唤。
春分(2022.3.20)
图片 / 来自网络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清·袁枚《春风》
春分,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那个看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袁枚,一定是发现了春分这天一夜的春风过后,那小小的苔花恍若牡丹一样绽放了。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十年,如果说要寻找一个平分线的话,她正好发生在第五个学年,我们经过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之后转向内涵发展之际。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转折、教育就是蜕变、教育就是分水岭。
清明(2022.4.5)
图片 / 来自网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杜牧是喜欢喝酒的,不然他怎么会在雨纷纷欲断魂的日子里还“借问酒家何处有”?好在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眼里一定要有孩童,于自然万物之中要见“人”——那个“牧童”。教育是什么?教育要见到三个“孩子”:教室里有孩子、书本里有孩子,教师也是一个长大的孩子。
谷雨(2022.4.20)
图片 / 来自网络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宋·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所谓“春雨贵如油”。谷雨时节,华南地区,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俗称“回南天”。
大宋那一年的暮春三月,谷雨节,黄庭坚看见柳絮纷飞,蛛丝游动,他饮一杯明前的谷雨茶,风起,雨洗满城落花。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是要给儿童的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又一幅的图谱。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纺织、教育就是编织、教育就是图谱。
(二)夏
立夏(2022.5.5)
图片 / 来自网络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明·高濂《遵生八笺》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时至立夏,万物繁茂,我国岭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真正意义上的夏季景象。
明代的养生家高濂看见立夏日天地由春入夏,万物至此时生长繁茂。他翻了翻藏书:“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一定要踩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点,在儿童最近发展区上因材施教,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灌溉、教育就是施肥、教育就是耕耘。
小满(2022.5.21)
图片 / 来自网络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意味着我国南方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小满,江河渐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就北方而言,如果说立夏拉开了夏日多彩激情的序幕,那么小满则凸显了夏日身姿丰满的神韵和情怀。这个时节,蔷薇将尽,小满未满,怡红快绿,小麦转黄,满目清和,一切恰到好处。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懂得即将到达的微妙,凡事过犹不及,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踮踮脚、教育就是跳一跳摘桃子、教育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芒种(2022.6.6)
图片 / 来自网络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宋·陆游《时雨》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陆游在这样季节不知道要不要下地干活,在那个文人地位空前高涨的北宋,士大夫估计是不用劳作的,即使是在芒种这样的节气里。于是,陆游可以尝到“家家麦饭美”,听到“处处菱歌长”。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抓住学生成长的黄金时间,在学生成长拔节的日子里诲人不倦,精准发力。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酿蜜、教育就是传播、教育就是搭桥。
夏至(2022.6.21)
图片 / 来自网络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韦应物在夏至这天发现头顶太阳好像始终不愿意落下,他索性走出屋门,来到北池边,嫩绿的竹子上尚有一层白白的粉底,池中的荷花已经散发出香气了。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像阳光一样沐浴着孩童,在每个日头升起的日子里,孩子们鱼贯入校,在小小的四合院里,老师就是洒播阳光的使者。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发酵、教育就是沐浴、教育就是光合作用。
小暑(2022.7.7)
图片 / 来自网络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竹子和荷花好像是古人吟咏夏季的最佳意象,这不,大诗人孟浩然在小暑日也用荷花的香气和竹子上的露珠作诗。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李白在阳春三月为送别他的那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好羡慕盛唐时代,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同时出现。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像一场送别,一届又一届的孩童,几乎每年都是在小暑节气前后,从小小的园子毕业,奔赴各自的青春和年华。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祝福、教育就是送别、教育就是依恋。
大暑(2022.7.23)
图片 / 来自网络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唐·元稹《大暑六月中》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时节炎热至极,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唐高官元稹不知道为什么在大暑日的子夜还不能入睡,他踱步于屋外,但见一轮明月高挂于空中,像盛开的白莲花,萤火虫在自顾自地忽明忽暗。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每逢极热之际始得开启漫长的暑假,虽眼前不见孩童,心里要想着孩童,牵挂着孩童。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牵挂、教育就是指引、教育就是遥望。
(三)秋
立秋(2022.8.7)
图片 / 来自网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那个看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杜牧显然是对节气很敏感的人,时值立秋,他又惦记起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了。那几天正好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像一场爱恋,跟你教的学科爱恋、跟你教的“小棉袄”爱恋。相遇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更何况,一遇就是一辈子。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相遇、教育就是偶然、教育就是爱恋。
处暑(2022.8.23)
图片 / 来自网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李绅的《悯农》最有名句子也许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谢李绅给我们节约粮食的中国式范本,给了我们教育后代的中国式思维。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特别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我们这么多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延续、教育就是寻根、教育就是回家。
白露(2022.9.7)
图片 / 来自网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此时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杜少陵看见的霜露不足为奇,只是他的“月是故乡明”照亮了千年后的中国人,中国人怀月思乡,大概就是从唐代开始的。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宛如星空中的那轮明月,我们要用六年的微笑照亮孩子一生的微笑。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月华、教育就是照亮、教育就是光。
秋分(2022.9.23)
图片 / 来自网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刘禹锡是大唐诗人中少数几个喜爱秋天的诗人,他直言秋日胜春朝,因为他偶尔看见一只仙鹤排云直上,把诗情画意带到了九霄云外。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是要掌握中道的价值观,持中秉正,追求平衡的力量。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平衡、教育就是刚刚好、教育就是恰到好处。
寒露(2022.10.8)
图片 / 来自网络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
——唐·李郢《早发》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唐代的李郢在远离家乡的寒露时节听虫思乡也算是一绝了。中国文人用月亮、落日、落叶、雨声等思乡是常见的,而虫声也能思乡,非李郢莫属。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塑造童年的意象,校园的一草一木,成长的一师一友都将成为孩童成年后的印记。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烙印、教育就是符号、教育就是图腾。
霜降(2022.10.23)
图片 / 来自网络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唐·白居易《岁晚》
霜降,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白居易看见的“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和张继看见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境是一样的,都是在霜降时节睹物思乡。霜降时节的霜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些文化基因,让他们乘着微笑的翅膀飞翔。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雕刻、教育就是沉淀、教育就是一坛陈年的老酒。
(四)冬
立冬(2022.11.7)
图片 / 来自网络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后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诗仙李青莲如果没有喝醉,他是不会看见墨渍花纹恍惚大雪落满山村的。咫尺砚台笔墨,在诗人的眼里自有乾坤,这就是中国的“醉”文化。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追求一种“醉”的状态,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翁之意不在酒。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陶醉、教育就是沉醉、教育就是钟子期与俞伯牙。
小雪(2022.11.22)
图片 / 来自网络
“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
——宋·陆游《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故至死前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不过,他年轻时也曾经有“瓶插一枝梅”的雅致。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为国育才、为党育才。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家国情怀、教育就是立德树人、教育就是民族复兴。
大雪(2022.12.7)
图片 / 来自网络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白居易晚年回到了洛阳,正当洛阳的大雪节气,他遥问远在九江的刘十九,还能跟以前一样,我们能一同听着《琵琶行》喝上几杯吗?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就是一场长情的等待和陪伴,等待孩童的入怀,陪伴孩童的长大。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等待、教育就是陪伴、教育就是长长久久。
冬至(2022.12.22)
图片 / 来自网络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唐·杜甫《至后》
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大于年”,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气日。
杜甫远在成都思念洛阳,在一年中最长的黑夜。他也许在思念少年时期洛阳的一草一木,还有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李白。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特别拓宽学生的生活与视野,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视野、教育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
小寒(2023.1.5)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雨后,小寒初。满斟长寿碧琳腴。”
——宋·周紫芝《鹧鸪天》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周紫芝所处的南宋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可国家的破败也抵挡不了节气的更迭,一场小雨过后,小寒来了,那就暂且斟满美酒吧。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要永远葆有一种自由的境界,幻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怀疑的自由。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幻想、教育就是憧憬、教育就自由。
大寒(2023.1.20)
图片 / 来自网络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宋·邵雍 《大寒吟》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的邵雍应该早在北宋的时候已经精密的测算出廿四节气的长度,他看见大雪日旧雪和新雪的交替,知道立春日已经行而不远了。
图片 / 来自网络
微笑教育于世间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遇见了。再会面时无需多言,唯有轻轻地说上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轮回、教育就是循环、教育就是天地之道。
综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亘古不变的天地大美,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宋朝无门慧开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微笑教育四时行焉,有花、有月、有风、有雪,此乃人间好时节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