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走进校园

  • 孩童笑园

  • 教师田园

  • 书香沁园

  • 诗意馨园

  • 达人秀园

  • 家校乐园

  • 督导青园

学校新闻

  • 诗画语文
  • 微笑教师
  • 教育科研
  • 课堂实录
  • 我的班级
  • 读书心得
  • 校本研修
  • 双特工作室
  • 教师风采

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实验小学>教师田园>诗画语文诗画语文

听课手记:王崧舟《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间:2021-12-10    作者:
 听课手记:王崧舟《十六年前的回忆》
 
  “听课手记”三:
  □ 肖绍国(记录、整理)
课  前
  各位同学好,课前发了作业纸,拿到的孩子举手。在作业纸上写上班级、姓名,端端正正地写上。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肩平,关键是腰挺,自己的眼睛自己爱护。王月林写得真好,闫雨晴也写得好。
  课文带来了吗?把课文放在最上面。预习单带来了吗?放在课文下面。最后放作业纸,都放在桌角。桌面上只留下一支笔,放笔槽里。桌面上干干净净。
  整理好的举手。班长在吗?可以上课了吗?可以,听班长的。
壹·起
揭题·定调
  上课。孩子们好,请坐。
  一起看黑板,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十课,齐读课题。注意看老师在课题下面作一个符号,回忆,你应该怎么读课题?谁再来读?没错,重点落在回忆。齐读。
  图片 / 来自网络
  谁回忆?回忆谁?(李星华、李大钊)把李大钊、李星华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课题的下方。(板书:李大钊 李星华)写完的孩子举手。李星华、李大钊是什么关系?李大钊是李星华的父亲,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
  课前,让大家去查找李大钊的资料,查的孩子请举手。每一个孩子说一条你印象最深的关于李大钊的一点资料。(学生说,老师接话点评)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怎样评价李大钊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读一读,是的,历代领导人如此高度的评价,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次回到课文的题目上来,再加一个符号,十六年前,你懂的,再读。重音落在十六年前,一起来读。十六年前是哪一年?(板书:1927年)回忆十六年前又是哪一年?(板书:1943年)是的,孩子们,十六年前就是1927年,回忆十六年前的事是在1943年,过去了多少年?(16年)
  打开预习单,查一下资料,1927年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说一件事。
  教师:蒋介石……南昌起义第一枪……毛泽东、朱德建立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血腥的一年……武装斗争……李大钊事件。
  回忆在哪一年?过去了多少年?整整十六年。不要说十六年,即使是六年,一般人的记忆可能都变得模糊、想不起来了,可是李星华遗忘了吗?李星华模糊了吗啊?李星华记不清楚了吗?她记得一清二楚,她记得清清晰晰,就像在昨天,如此清晰。(板书:清晰的记忆)
  初读·节点
  孩子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什么?打开课本,快速翻阅、浏览课文,李星华记得哪些时间节点,拿出课堂练习纸,记在第一张表格上。
  李星华记得清清楚楚,你要找得清清楚楚,更要记得清清楚楚,快速确定,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请一个孩子来分享,其他孩子对比,是不是跟他一致,是否需要补充。
  你们看,她清清楚楚地记得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春天,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
  李星华清清楚楚地记得1927年的第二个时间节点,4月6日,哪个自然段?
  李星华清楚地记得第三个节点,十几天过去了,从哪天算起?在哪个自然段里找到的?
  最后一个节点,4月28日黄昏,4月,哪一年4月?这个节点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
  这样一来,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四个部分:1-17;18;19-29;30-33。
  回到1927年,李星华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春天,然后就是,4月6日,再然后是十几天过去了,最后的节点是4月28日。这是属于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可以忘记多少人和事,但是李星华却记得清清楚楚。

再读·事件
  再次回到课文,李星华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都清晰地记得哪些关键事件?浓缩词语,记到第二张表格上。浓缩的词语请从李大钊这个人物入手。
  
  李星华清晰地记得哪些关键的事件?
  第一个节点,(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向第一个词语坚守)那年春天,李大钊烧文件、书籍、纸,跟往常不一样。早出晚归,经常这样。但他不愿意离开北京。北京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非常……非常……形势非常严峻,李大钊是坚守还是离开?浓缩成一个词语——坚守。
  第二个节点,4月6日,请你浓缩一个词语,李大钊——被捕。
  第三个节点,十几天过去了,李大钊——被审。
  第四个节点,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非常沉重的两个字。
  一起看大屏幕,这些事件已经过了多少年?十六年。李星华清晰得记得那年春天李大钊坚守,4月6日,李大钊被捕,十几天过去了,李大钊被审,4月28日,李大钊被害。这些事,这些时间节点,十六年过去了,李星华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贰·承
言行·批注
  学习课文,不光是这些节点,不光是这些事件,父亲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再次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过去了十六年,李星华还记得父亲诸多细节,就像在昨天。把印象最深的细节用波浪线画下来。
  十六年过去了,但是对于李星华来说,就像在昨天。是的,不仅仅是时间节点,不仅仅是关于父亲的事件,还有父亲的各种细节,就像在昨天……
  比如……对妻子……李星华清清楚楚;
  再比如……父亲的神态……十六年了,仿佛就在昨天;
  继续……很多人……李星华记得,就像在昨天。
  把手放下,这些都是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能够忘记多少人、多少事,为什么还如此清晰?这跟1927年李大钊的反常表现密不可分。什么叫反常表现?
  平时不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做的,叫反常。
  (出示)接下去的学习任务:
  1.找一找,在李星华清清楚楚的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的表现?
  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的表现?
  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的变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怎样的品格?
  请大家来齐读上述学习任务,请注意头正、肩平,关键是腰要挺,自己的眼睛自己爱护。
  开始自学,批注。轻轻地读,自己读后的感受,用文字记下来,就是批注。有的同学在前面找,有的同学在后面找,李大钊的反常表现贯穿始终,建议多往后找找。
  好的,有人找了1处,2处,3处,4处,不简单。

叁·转
节点·反常
  第一个节点上的反常:
  在第一个节点上,谁找到了李大钊反常的表现?读一读。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打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三句话,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第三句话老师读。关注父亲的反常举动,其中有两个词语准确记录了父亲的反常神态?
  第一个,慈祥;第二个,含糊。把这两个词语圈出来,这是父亲反常的神态。(板书:神态)
  从哪儿看出父亲平时慈祥?从没骂过我们,这就是慈祥;更没有打过我们,这就是慈祥;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这就是慈祥;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就是慈祥……总而言之,父亲平时是那么的慈祥。
  然而今天,父亲是这样的含糊,这叫反常。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淡定。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对自己女儿李星华,父亲身上有什么?爱。
  含糊的背后是对自己女儿的爱护,意味着父亲不愿连累女儿,表面上是含糊,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慈祥。
  体会到了吗?再好好读读父亲的反常神态。1927年春天,形式十分严峻,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父亲还经常早出晚归,女儿不理解——读。
  当时的李星华不知道,现在的你们知道吗?这是对自己女儿最大的慈祥。
  第二个节点上的反常:
  谁在第二个时间节点上也找到了父亲的反常变现了?很多同学找到了这一处: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把自己放进去,放进那一天,4月6日,男生读李大钊的话,女生读李星华的话,旁白老师读。
  事情如此突然,女儿和父亲都没有预料到,要把自己融入到事件当中,那自己的感受传递出来,再读。男生成为李大钊,女生成为李星华,旁白老师读。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得处境十分危险,从哪儿看出来?
  枪声,这枪子是不长眼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击中。
  还有叫喊声,你仿佛听到什么样的叫喊声?敌人可能会怎样叫喊?
  敌人肯定会这样叫喊,绝不放走任何一个人,啪,啪……这样的枪声,叫喊声,李星华的心情会怎么样?
  肯定是惊慌失措,然而,当所有人都惊慌失措的时候,听听李大钊怎么说,读李大钊的话。
  有一点紧张吗?当所有人都大惊失色的时候,李大钊说……有一点害怕吗?谁再来读?
  李大钊有一点紧张吗?有一点害怕吗?不慌不忙,反常的表现。你从李大钊不慌不忙,反常的言行中(板书:言行)又体会到什么?
  父亲用用反常的行为在安慰自己的女儿,告诉女儿别怕,有父亲在,没事。这就是李大钊。再读这个细节,你的感受会不一样了。男生读李大钊,成为李大钊,女生读李星华,成为李星华,旁白老师读。
  第三个节点上的反常:
  载第三个节点,十几天过去了,谁也找到了父亲反常的表现?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又一次反常的表现,谁找到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被审时的李大钊,齐读。
  把自己放进去,李星华十几天没见自己的父亲了,今天见到了,这样的父亲,再读。
  你难道没有问题要问问父亲吗?你的问题在哪里?
  爹,你的眼镜呢?
  爹,你这十几天在里面怎么呀?
  爹,你这十几天一直穿着灰布旧棉袍吗?
  爹,你在里面收到了怎样的虐待了?
  爹,你的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
  ……
  是呀,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了解答你们的问题,我必须为你们提供一些资料,静静地读,这段资料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
  李大钊《狱中自述》文字。
  现在你知道了吗?父亲为什么还穿着灰布旧棉袍?为什么没戴眼镜?为什么头发乱蓬蓬的?知道了吗?
  这些外貌(板书:外貌)的确是反常的,经受了酷刑,表情、面容会变得怎样?
  布满血丝,面容憔悴,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李大钊也是个人呀!几度酷刑,人性的扭曲很正常,然而李大钊在法庭上,读。
  哪两个字刻在你心上?平静、慈祥。把这两个词圈出来,平静、慈祥。面对敌人的几度酷刑,李大钊没有屈服,没有惊慌,没有恐惧,没有一点的不自然,而是那样的平静而慈祥。
  此时此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对党忠诚,心中没有装自己,你们都读懂了。
  这就是李大钊,我们不禁要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李大钊这样做?请在树上找根据,大声读出来。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什么叫平日?1927年春天,形势严峻,李大钊坚守北京,因为他的心被——齐读。李星华知道,自从4月6日父亲被敌人带走以后,父亲那样的不慌不忙,李星华知道,父亲的力量,这就是他平日里跟我们讲的——齐读。
  法庭上的安静和慈祥,李星华更知道,他的心——齐读。这种力量,李星华知道,就是——齐读。

肆·合
时空·对话
  没想到,法庭上的见面,成为了最后的一面。从此,人天相隔。父亲最后转身深情地望了望我们,转身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此刻,李大钊有什么想说的?李星华有什么想说的?把自己放进去,一、二组走进李大钊,成为李大钊;三、四组走进李星华,成为李星华,把心理想说话写下来。
  出示:(音乐大提琴《悲伤》起): 
                                   
  音乐停。
  马上、立刻、赶紧,抬头,停笔,看老师。现在,你不是你,你们都成了李大钊、李星华。让我们回到1927年,回到法庭上,在深情的回望中,李大钊有话想对星儿说……李星华也有话想对李大钊说……
  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默契对话,父女连心,心连心的父女。
  再听……
  还有……
  你们都走进去了,都走进了1927年李大钊、李星华的世界。我们被一种精神感动着,父亲走了,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所有的期待都在面前,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母亲问我:“昨天是几号?”我说:“昨天是4月28日。”李星华记住了,你们也记住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
  李星华记住的这个日子,仅仅是日记上的日子吗?更希望记住的是什么?精神。
拓展·永恒
  李大钊英勇就义了,这样的人不光是他一个,请看:
  1935年5月29日,飞夺泸定桥……因为(齐读)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947年1月22日,刘胡兰……因为(齐读)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因为(齐读)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964年,原子弹……邓稼先因为(齐读)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998年,洪灾……人民子弟兵因为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020年,钟南山……因为(齐读)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板书:不朽的精神)革命先烈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返回
上一条王崧舟:我愿意和绍国牵手走语文之路①
下一条确认过眼神:广东省肖绍国“诗画语文”工作室网络学员名单公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