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语文工作室:载一船鲁迅文字的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世间美好,皆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我们遇见诗画语文,就有了摩挲母语内涵、品味经典文化的驻足与成长。
10月25日,天高云淡,秋意融融,广东省肖绍国“诗画语文”名师工作室迎来了第一次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广东省各地的11名工作室入室学员,满心愉悦,满怀期待,齐聚园岭实验小学,满载着对“诗画语文”的憧憬与向往,开启了跟岗周的学习活动。
特级教师黄吉鸿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拉开了工作室活动的序幕。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设计,细腻而智慧的文本解读,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工作室学员为之欣赏与钦佩。
上课伊始,黄老师检查孩子自学情况,生动有趣,夯基筑本,孩子们在黄老师不断升级难度的挑战中掌握易错字的读音,理解特殊词语的意思。黄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与引导,让每个孩子都信心十足,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找到成就感。
对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学习中,黄老师给孩子们的思维搭梯子,抓住“闰土”和“我”两条线索,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老师一次次悉心启智的引导,孩子们一阵阵热烈掌声的鼓励,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推进,黄老师带领孩子们抓住“我”和闰土相处的部分重点研学,层层解锁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表达密码,感受作者运用对比写法的秘妙所在:闰土和“我”语言的一多一少 ;“……”和“?”的内涵表达;闰土的“知道”和“我”的“不知道” ;闰土海阔天空任鸟飞的生活和“我”高墙院子里的四角天空……黄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视角让每一位听课老师拍案叫绝。
解锁了鲁迅先生的表达密码,赏析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孩子们对文豪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是兴趣盎然,对闰土的命运也更是好奇,此时黄老师向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故乡》,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徜徉在母语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擦亮孩子生命成长的底色。
简约高效,循循善诱,层层推进,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解锁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语言和写作秘秒,对孩子们文化的熏陶,思维的启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老师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教师、文本和学生融为一体,独特的文本解读与思考,耐人寻味。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黄老师做了《语文要素规约下的文本细读》讲座,让所有老师对文本细读有了别样的感悟,点燃了大家研究文本细读的激情。
黄老师从“要素”和文本的辩证关系、“要素”语境下的细读要有“课程意识”、“要素”指引下的细读要充分考虑学情三个方面解读如何细读文本。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智慧的引导,黄老师带领大家从文本的语言出发,进入思想内涵,再从内涵走出来,回到语言。
这样走一个来回,领略语言的艺术,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独辟蹊径地设计课堂教学,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文本解读特色。细读文本,切磋琢磨,方达其境,工作室成员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下午,诗画语文工作室以“我听黄吉鸿老师的母语课堂和前沿讲座”为主题,全体学员共聚会议室,就各自上午研修活动的所学、所思进行碰撞与交流。
黄吉鸿老师开宗明义:语文教学当以自我为参照,找准个人研究点,并围绕此深挖下去。他以王阳明“为学当如掘井”为自己的治学坐标,为工作室学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
黄老师指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最终都应实现从感性迈向理性的转型。很显然,这是就语文教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高屋建瓴的顶层指导,黄老师还结合自身实际备课经验,为老师们提供了看得见、带得走的建议。
黄吉鸿老师就古诗词教学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度探讨。他指出,古诗词教学应划分为“读”“想”“品”三个维度:所谓“读”,即读通顺、读出感情;所谓“想”,即要引领学生聚焦诗歌意象,以意象为切入口,直抵诗歌艺术核心;所谓“品”,则是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最高层级要求,这便是唤醒学生与教师对文本的切身体悟,将古诗词中包藏的意蕴还原出来。
黄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也为学员们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他借由《祖父的园子》《跳水》等经典课文,提出中心议题:每堂课的设计需要明确一个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是多向性的、有层次的、对学生而言是有挑战性的。
遇见是所有美好的开始,而所有的开始是为了更美好的遇见。我们与“诗画语文”的情愫已脉脉相融,并踏上了母语诗情画意的探索之旅。广东省肖绍国“诗画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一天紧张而充实的研修告一段落,明日学习还将继续,愿我们且学且思,且思且悟,在 “诗画语文”的学习与收获之路上留下串串铿锵足音。
撰稿 I 张宏、刘恋
摄影 I 吴升坚、许俊伟
审核 I 刘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