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是甜的:园岭实验小学2020语文科组校本研修的诗与远方
为了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园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以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系列在线课程为校本研修素材,定期开展研修活动。
诗画语文,取意于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母语同样具有“诗”与“画”的两维,“诗”乃文字,“画”乃画面。“诗”与“画”的互现,是肖绍国老师“诗画语文”的样式与坚守。
“诗画语文”课程由三个板块组成,分别是诗画红楼——“给孩子最为高级的母语滋养”、诗画统编——“教孩子言语摩挲的诗画技法”、诗画作文——“与孩子一起编织的天地之网”。除专题讲座外,课程通过多个课例阐释“诗画语文”的独特魅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每期研修活动都引发了教师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对语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亦是对专业的虔诚之心,对学生发展审慎负责的态度。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在不断研究自己的课堂、不断反思自身在教学中的种种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构建言语节奏 彰显母语之美
——张 敬
本周,园岭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齐聚园东会堂,共同研修学习肖绍国老师的“诗画语文”系列在线课程。本次为第一期研修学习,共分为两讲,分别是“统编教材核心的核心——言语节奏”以及“言语节奏的诗画技巧——言语摩挲”。
在“统编教材核心的核心——言语节奏”一讲中,肖老师首先谈到了对言语的认识,言语是人存在的“襁褓”,是人存在的“家”,也是人最终的“归宿”,我们来自言语,活在言语,而又终结于言语。言语的属性包括稳固、渐变、系统、社会、民族、生成、模糊、灵活和节奏,其中最本质的属性是节奏。肖老师还以歌德、朱光潜、王国维和冯雪梅的描述为例,谈到了言语节奏之美。
接着肖老师深入浅出地谈到了言语节奏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的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而言语性是语文最本真的属性,母语的密码也就是节奏,言语性就是节奏性。课程标准中语文有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最重要的板块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感,而节奏感是语感最基本的支撑点。肖老师谈到了语文的使命,母语、母语课堂、母语教材、母语艺术、母语人生都涵盖在节奏这一天地大美之下。而诗画语文试着用节奏叩响母语的核心素养,用节奏去为母语的核心素养而教。因此肖老师最后提倡语文教师就是为言语节奏而教。
在第二讲中肖老师以“言语节奏的诗画技法——言语摩挲”为题,首先肖老师谈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语文,即诗画语文的教育主张,并提到了诗画语文的源泉、使命和愿景。诗画语文试想借以节奏的名义,奔向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核心素养。接着肖老师谈到实现节奏培育最好的方式是摩挲,而摩挲的就是母语的节奏。肖老师还谈到了诗画语文的课堂节奏,课堂之道在于语言节奏是对生命节奏的无意识模仿。最后肖老师再次强调了语文教师要为言语节奏而教。
可以看出节奏在统编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要深刻领悟学习言语的节奏,感知节奏,让语文课堂在富有节奏与韵律中展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语言来把控节奏。教师通过课堂语言的快慢来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在讲解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应放慢语速,提醒学生注意;而在讲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在讲解课文时,也要把握文本的情感,情绪激昂处应带动学生感知文本,学会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就如在教学《老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我会指导学生在朗读对话时想象画面,体会把握主人公情感,带着感情朗读主人公的对话,让课堂在富有节奏与韵律中展开。
言语节奏 —— 语文之本
——周 意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观念拒绝将语言视为交流工具,而认为语言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界定了人生活的边界。的确,人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有在先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是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系统,系统中符号位置的确定并不由其自身,而取决于其与其他符号的区别。而不同民族文化和集体无意识的区别决定了各民族语言系统的差异,使语言在系统性的基础上生发出社会性和民族性。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也许更能理解海德格尔所言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即语言的边界界定了人生活的外延。
除系统性、社会性和民族性之外,语言还具有稳固、渐变、生成、模糊、灵活和节奏等特性。其中,节奏是语言重要的属性之一。在言语活动中,节奏无处不在。从长短交替到虚实转换,从详略对比到疏密穿插,从一泻千里到低吟浅唱……不一而足。而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语文的言语性,将母语的特性,将节奏感传递给学生。而这种节奏感不仅来自于对语言的处理,更是从个体、集体的生命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语言的节奏就是情感的节奏、生命的节奏。
肖老师的诗画语文教育理念取意于苏东坡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语文,作为一种风格语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文字还原画面,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文字,在文字与画面中不断切换,带领学生领会“诗”“画”中文与质的相融,从而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而摩挲是领会言语节奏最好的方式。诗画语文引导学生摩挲言语中的动静、起伏、错落、收放、疏密、留白、回旋、明暗、突转、取舍、点面……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的节奏感,更是生命的节奏感。
的确,没有节奏的语言不过是一滩死水,难以引起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共振。诗画语文抓住“诗”与“画”的共通之处,以节奏为切口,带领学生习得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更通过节奏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感受生命的节奏。
寻找心中的明月
——王 珊
听了肖老师所讲的“《月迹》的平凹味道”和“《月迹》的言语摩挲技法”,不仅让我们对贾平凹先生的《月迹》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我们窥见了诗画语文的教材解读之方和课堂教学之法,让我们获益良多。
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月迹》的平凹味道”这一讲中,肖老师感叹贾平凹的《月迹》进入统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大幸,而要想向学生传达贾平凹先生所著《月迹》的内涵,《月迹》的教学就要渗透一种禅意,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痕教学境界。通过梳理比较其他学者对于《月迹》的解读,肖老师认为解读《月迹》的钥匙在“感觉”或者“我之色彩”的上面。基于此项解读,诗画语文拟通过聚焦字里行间描写月迹的叠词如款款地、渐渐地等摩挲别样的感觉,找到感觉之门;再通过品味文中对于月迹的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视觉描写等,锁定通感,品味奇妙的感觉;最后带领学生还原将月亮喝下肚去的场景,以一种入于孩童又出于孩童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沉醉的感觉,从而领悟《月迹》中以我观物的诗意。
学问之道在于登堂入室、更进一步,授课也是如此,对于《月迹》的解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尝试达到读懂《月迹》的境界。受朱熹《朱子语类》的启发,肖老师找到了读懂《月迹》的钥匙——观月实为观心,寻觅月迹实为寻觅心迹。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寻觅月迹寻到物我同一的心迹,诗画语文拟采用寻觅月迹的明线和感悟心迹的暗线交织前行的设计,以透过月迹来曲笔反射心迹,从而呈现出伏笔做铺垫、曲笔蓄走势、小舟撑出柳阴来的层次递进之态,最终达到心物不二、物我同一的境界。
纵观肖老师对于《月迹》这篇课文的分析解读以及基于此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其立意高远、设计精巧,将禅意和无痕定为授课基调,捡回被删减的文字遗珠,带领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寻觅月迹,感受心迹,最终实现人课相融的境界,感受文字的诗情画意。启示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站在高位立体解读教材内容,并以一种入于孩童又出于孩童的方式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背后传达的思想感情。
言语构建的魅力
——贺瑜倩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们对鲁迅的印象。他忧国忧民,时而孤傲,又才华横溢。他没有文人的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却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行独往。但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柔的鲁迅,他慈祥和蔼,对家人有着独特的温存。因此,肖老师认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最经典的回忆录之一,它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鲁迅。
一、从“笑”入手,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鲁迅,怎么展现鲁迅的形象?作者从“笑”入手。
第一处笑: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面对囫囵吞枣看《水浒传》的作者,鲁迅并没有指责,而是“笑了笑”。这看似不经意的笑容,却在作者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录可以像记忆中的人物定格在文中,作者有“笑一笑”,把鲁迅的邻家伯父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
第二处笑:伯父转过头,微笑着问我。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两次笑和前面“水浒传”的笑是不同的,伯父的笑容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在两处笑中,伯父慈祥的面容又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从此可以看出,回忆录的写作不需要惊心动魄的场面,越是温情,越是细腻的场景描写,越深入人心。
第三处笑:我突然注意到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为了把“心底的欢笑”写出来,作者用一束光打在了伯父的脸上:“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接着,作者又细细刻画着伯父的脸庞,他的表情,他的眉毛眼睛,还有皱纹。而这第三处笑,作者还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这样心底的笑是自然和谐的美,从未见过。
二、严肃的表情,展示“别样”鲁迅
如果说作者只刻画“爱笑”的鲁迅,相比展现的也不是真实的鲁迅。鲁迅只有笑吗?他也有严肃的时候。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他变得那么严肃。
伯父的欢笑转为了严肃,慈祥转为了沉默,愉快转为了叹气。伯父的转变永远封存在了作者的记忆里。作者通过刻画伯父情绪和表情的转变,将鲁迅形象变得更加的高大,性格也更加突出。不再微笑的伯父又为何严肃?而在殡仪馆里的作者回想起这样的鲁迅,又怎能不落泪?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用这一句话结束了全文。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伯父伟岸的形象。这就是文字魅力。作者全篇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鲁迅,但却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又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怀揣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愿景,哪怕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回忆录的文辞不需要煽情,往往简单的细节刻画,就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言语构建的魅力所在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源头活水可以鉴影
教育实践永远在路上,教学探索永远在路上,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而学习将成为我们助力行稳致远的最好阶梯,保持学习方可不断成长!让我们继续满怀教育理想,带着一股教育激情,凝聚一份教育力量,投入教育实践之中,向美好教育致敬。
策划
李红玲
撰稿
张敬 周意 王珊 贺瑜倩丝
统稿
陈晓静